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系列报告精彩内容(三) | 粤港澳的实质是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格局

2017-11-19 信息中心 新土地规划人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一:走向更美好的城市——东莞30,30 

于2017年11月19日上午拉开帷幕,石楠秘书长主持此场专题会议。


 专题会议由六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演讲: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经济学院教授赵燕菁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凌嘉勤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力

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工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




专题

会议一

走向更美好的城市——东莞30,30

粤港澳合作的制度创新与融合发展


丁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作为有深厚社会科学素养的学者,丁力研究员指出研究经济不能抛弃政治,他从政治角度提出了要让港澳融入国家大局,建设开放型跨境飞地的建议。


丁力研究员首先从十九大报告中对粤港澳的地位做了分析,提出“粤港澳”本质是是“港澳粤”,是香港澳门本质上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要支持和鼓励香港澳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作为湾区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创新高地来引领全国的转型升级,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让港澳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确保港澳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丁力研究员提出要破解这一题目首先要认识什么是融合?融合的本质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这方面,粤港澳地区是利益交织纠缠的紧密关联型地区,要从产业融合、社会融合、价值观融合上共同构筑利益共同体。


在产业融合上,东莞现在有大量的港、台、澳和外资企业,随着成本和全球竞争程度的提高,过去的“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作为市场,广东作为工厂,要向香港作为虚拟经济前台,东莞作为实体经济后盾的格局转变,东莞要主动转型为香港服务的平台,因为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已沉淀了相当厚实的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这是东莞的亮点。而香港的金融业目前是国内任一城市无法企及,香港很早就融入了西方经济体系,早已适应和熟悉了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香港经过转型升级现在留下的就是以金融、地产、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服务经济,那么虚拟经济是香港的亮点。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合作应该是由过去“前店后厂”向“前虚后实”的合作模式转变,即把香港的虚拟经济和广东的实体经济的两个优势相融合,有产业融合才能继续前进。


产业融合继续往前走,这一就会进入到第二个层面,产业融合推动社会融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美好社会,在制度上粤港澳要相互借鉴,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构建美好生活的家园。


在社会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价值观融合转变。不同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就会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就会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所以核心价值观、信念、理想很重要。


香港的制度是一个很有效率的制度,但不公平,老百姓的获得感不强,这跟香港的制度是有关系的。虽然大陆的效率不是很高,公平做的也不是很好,但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建立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中国解决公平和效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真正的理想社会既不是简单的把香港的制度复制过来,也不是把我们现在的制度复制过去,恰恰是我们在这两种制度之间形成一种更完美的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美好社会制度。


丁力研究员认为,东莞最大的优势是集聚着大量的港资企业,台资企业,就像基础货币一样,也叫高能量货币,在东莞的港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能量是不一样的。习总书记没有说让东莞融入全全国的发展大局,而是让港澳融入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央是有意让让香港的企业更好地参与全国的发展,分享全国的红利。


东莞是外缘型企业的发展地区,与浙江不同,浙江是内缘型经济主导的。外缘型经济周期短,见效快,但转型困难,实体经济是从货币到产品再到货币,而虚拟经济是直接从货币到货币。


东莞和浙江都是实体经济,但“玩法”不一样,东莞擅长的是从货币到产品,浙江擅长从产品到货币,我们把前者叫做生产型企业,把后者叫市场型企业。


东莞转型转什么?东莞集聚着港资企业是未来的高能量企业,转型就是要把大量店在香港,工厂在东莞的生产型企业改造成能够在国内市场叱咤风云的市场型企业,如同步步高这个企业成功一样。


生产型企业和市场型企业最大的不同是:生产型企业最擅长的是把现金变成产品,市场型企业最擅长的是把产品变现为财富,东莞的转型就差这“一口气”。


丁力研究员建议:东莞要率先打造成香港融入内地的战略平台,把香港的金融服务带进来,在东莞开花,搞一个开放型的跨境飞地,可以大胆建议中央能够允许香港的两万亿境外人民币有效地扶持东莞和香港企业的匹配,扶持他们走出国内市场,参与竞争,这对于在东莞的香港企业如虎添翼。香港的税收远远低于国内,但开放型跨境飞地就可以向中央申请将香港的税收制度引入国内。


东莞应正视自己的历史,正视自己的优势,要在东莞打造一个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内发展格局的战略平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衰败还是崛起:东莞的危与机


赵燕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经济学院教授


为什么雄安新区对标的是深圳、浦东而不是滨海新区?

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已到了从增量变为存量的阶段,深圳、浦东已经完成了这一阶段的转型,但滨海新区还处于增量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的大势是由建设转向运营


规 则


转型1.0投资阶段转向2.0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操作好了才能赚钱


2.0阶段的特点 是资本的需求下降和现金流需求的上升

社会福利就是运营阶段的成本,

在城市化1.0阶段,资本性收入越多越好,例如政府卖地的收入,固投是好的GDP,占比越高,资产形成就越快

在城市化2.0阶段,现金流越多越好,例如税收等,在这个阶段,固投是坏的GDP,投得越多现金流缺口越大。

经济增长不仅是规模的变化,更是结构的变化。


什么是好的增长?


2015年GDP总量,沈阳是7280亿元,东莞是6275亿元,厦门是3565亿元,但是你不能说厦门发展不如沈阳好,虽然沈阳GDP是厦门的两倍左右,但两个城市财政收入持平,都是606亿元。相当于厦门只用了沈阳一半的资本就挣到了相同的收入。财政收入和GDP的比值越大,则该城市的运营越好,这就是好的增长。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雄安新区对标的是深圳浦东而不是滨海新区,因为滨海新区虽然GDP高,但其本质是因为当地居民都在大量的买车买房拉高了GDP,滨海新区还是属于资本型增长


“危”“机”


城市化1.0东莞为什么输给深圳?


土地市场就是城市的资本市场,政府一级市场的垄断程度决定了资本形成的效率。深圳特区内一次性国有化在最低价位获得了土地,高效率的资本形成率,为高等级基础设施提供了巨大资本


在城市化1.0阶段,深圳的融资能力无人能敌,东莞“自由入市”导致公众资本大量漏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迅速拉开。


城市化2.0时代东莞如何弯道超车?


从追逐资本到追逐现金流。未来成功的城市是可以创造最大现金流剩余的城市。现金流是劳动力要素的函数,留住最多就业人口的城市会获得最大的增长,城市竞争的根本就是最低的居住成本+最好的公共服务。


现金流是传统制造业创造的,传统制造业最主要的成本是劳动力,劳动力最主要的成本是基本生活需求,如看病住房等。东莞的前期资本和产业积累,就是城市化转型阶段的优势。


最低的居住成本:住房


深圳为什么留不住华为?是因为一般性支出(劳动力成本)急速增加。东莞的机会就是:创新住房制度。房子是“住”还是“炒”?


租的房子是住的,卖的房子是炒的。租赁市场已经解决了“住”的问题,住房的核心问题是财富积累和再分配。现在的廉租房大多是政绩工程,在解决社会矛盾这方面没有作为。


地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工资的增长速度,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普通人民从没有资本变成有资本,只租不卖意味着当地政府不同意人们进入社会资本的圈层,所有权仍把握在政府手里。买房可设置适当的条件,如在当地居住工作15年才可以买房


城市化1.0阶段是哪个城市有资本就去哪里,而2.0阶段则是哪里有人就去哪里。富士康建厂最终选择了郑州而不是厦门,是因为河南是劳动力第一大省,


现在的住房分配和户籍挂钩,这个机制是有问题的,这就变成了福利。应该和就业挂钩,在当地工作年限久了才有资格获取当地的资本


好的住房政策应包含以下三点:

一、实行“先租后售”的政策;二、房屋出售与就业挂钩,而不是限制户籍;三、让居民通过融入当地资本增长(买房),来造就大批中产阶级。


最好的公共服务:现金流收入


城市化1.0阶段的教训,“违章”致公共资本漏失,城市化2.0阶段的关键是减少公共服务价值的漏失。


美国城市发展中的例子:政府投入最高的年代,私人收入增长最快。


规划的核心就是将存量资本最大限度转化为现金流。


有如下几个建议:


1、 违章建筑合法化

2、 对所有物业征税

3、 为新市民提供教育、医疗

4、 公共服务提价(路边停车、水电费)

5、 建立公共基金(养老、社保、医保)

6、 公共服务收费返还公众基金个人账户


东莞崛起的战略


策略一:资本收入方面要尽量转变为现金流收入,如拍卖地租

策略二:资本支出方面应尽量减少固投。充分利用大湾区内的基础设施:港口、机场、轨道网等

策略三:资本剩余这部分资金不能用来直接弥补现金流缺口,如通过基金将资本转变为现金流

策略四:运营收入方面要创造尽可能多的运行性收入,例如非税收入、违章合法化该财产税。

策略五:运营性支出要尽量节省,如降低劳动力成本、便于经济维护的基础设施。

策略六:强化经营性剩余储备,等待崩盘“抄底”。


成功的城市不一定是最强大的城市,而是能最后存活下来的城市。



跳出东莞看东莞·超越湾区看湾区


凌嘉勤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思路  --- 国家视野、国际角度、走向世界


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我们对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始终充满信心。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洲城市群的潜力与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开发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方。


目标: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东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发展特征为外资带动、制造立市、外资与国营比翼齐飞。面积近2.5个香港,人口比香港多近100万;建国以来持续努力,成就辉煌,贡献良多;


制造业蓬勃,外资、民营企业充满活力,大中小型企业共生共荣;劳动力充沛,质提升潜力,人口老龄化现象及问题将较近城市较迟出现;

城市管理较直接高效,地区主动性强,可能较宜作多级、多中心发展;

地区差异性发展甚具基础,需要进一步激活多元、错位发展的思维和能力;

强化三个中心组团,整合及提升镇街,以强心吸引大型企业,以镇街培育中小企业,形成三心多极的联动城市群,复合多元的企业生态,避免一城独大,镇街凋零的大城市病。


东莞再提升:环境基线、发展根基、谋划远景


沿江、面海、环山:明确东莞的静态空间格局,以保环境、育生态、存特色为管理城市发展的基线。


北通广佛、南达深港:以东莞仔地理上连通两大城市群的替代优势,以固东莞仔粤港澳大湾区立于不败之地的发展根基。


交通交汇点

公路时代的重要通道:东莞市深港外溢的传统道路,积累了大量的先发优势。


轨道时代的枢纽节点:在珠三角轨道时代、人流、技术和信息的流动更加依赖轨道。


珠三角东西两岸重要的交通纽带:滨海湾新区是近期珠三角东岸唯一一个联系两岸的轨道站点,叠加南北方向形成十字枢纽。


 西跨珠江到东盟、东联赣闽接台海:经营跨越粤港澳大湾区的策略性发展网络布局,以谋更大突破和提升。


三层策略规划架构:沿江、面海、环山保基线;北通广佛、南达深港促发展;西跨珠江到东盟、东联赣闽接台海谋突破。


为东莞建言:治水防污、低碳农业、东莞范式


治水的两个方面:以防洪为重点,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全面提升城市基建服务水平;以治污为突破点,建设及发展环保工业及环保市政系统。


东莞以农业生产发展为渔米之乡,一度引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在十大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中能否发展现代化低碳有机农业。


食品就近供应有助减低城市的碳足印;发展有机农业可促进环境保护,生态保育;重振农业可改善乡郊土地管理,恢复乡郊人文生态;最终有助于提升东莞整体城市宜居度。


东莞经验的全球价值:国家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会带动自二战之后的第二波全球城镇化,让没有在第一波城镇化进程中得益的发展中国家得到机遇,分享全球化经济发展成果;东莞的发展历程可成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波全球城镇化进程中的参考范例;东莞可整理经验,总结出东莞发展范式,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既贡献全球,也提升东莞的国际知名度。


东莞:粤港澳大湾区的羚羊


以敏锐的触角寻找机遇;以快速的奔驰掌握机遇;以灵活的跳跃创造机遇;以典雅的型态吸引机遇。



城市生长


钱源  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


钱院长在报告中提出通过运营来提升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

对城中村的改造是满足人们需求的途径,以存量改造+运营的房地产开发形式出现的时候,能让城市更加柔性。当城市旧设施改造能够带来人的流入的时候,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城市之便,还能够享受城市之美。


东莞是由一群小城市聚合起来的,有点象德国,是一个分布式不断生长出来的地区,所以东莞发展起来的话可以作为一个自下而上成长起来城市的范例。


纽约公共空间的公共绿地使用率很高,绿地需要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生活的公共空间。硅谷之所以成为创新之源,在于它有一个“斯坦福大学+大农村”的机制,生活成本不高,适宜居住。


但是现在湾区的生活成本是很贵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在湾区怎么让更多的聪明人过安逸的好日子,降低成本,让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能够生活下来。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上总是存在一些问题,深圳最近建设了深圳湾公园、大沙河公园,每年有数千万人利用公园来锻炼,利用率很高,但是去的路上会拥堵。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是这些公园由城管来运营,服务是做不起来的,好的运营才能让城市的品质更高。一个不公平的城市就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需要盘活低效的资产并且不断运营来改变这种状态。


万科最近做了一些“城市活化”策略的实践,对持续使用效率不高的设施,通过租赁运营,改造硬件,并入到城市服务中,目的是要把流量变成经济收益。


在这方面,东莞缺少一些软性的东西,使消费能够升级,如对农村的水道进行改造,但在改造完成后,缺乏运营,如果能对湿地公园改造后增加不同的主题活动,就能够提供使用效率。


不仅享受城市之便,还要享受城市之美。我们要看到城市中的许多旧的设施是有包容性的,例如深圳的城中村,成为无数“深漂客”的家,支撑了深圳的崛起。


对着里面居住的人来说,他们的诉求就是现在就是希望更漂亮一点,更卫生一点,有绿地、公共活动空间,有酒吧、咖啡厅,有好地方可以去。提升硬件水平,但是房屋产权不合法制约了投入。其实每个村都有灵魂。还举例了纽约高线公园改造后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和就业效益。


石楠秘书长对报告做了点评:


去年在参加《城市与区域规划准则》《人居三》讨论时都谈到了城中村,这差不多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大家在讨论中,观点的差别在于城中村这种非正规空间的建筑、产权等等,在评判时是要从人的角度还是要从土地产权的角度来看,视角不同采取的举措就不同,最重要的还是应该以人为中心。


提供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但从经济学角度这些措施牵扯到最终生活成本的上升。对着产权人还是居住人,如果对产权人他的居住可能是不合法的,但对着居住人来说是有权益的。城市发展需要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理念。



通道城市“巧战略”


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报告中提出:东莞是典型的通道城市,有融汇区域发展要素的地利,东莞和深圳是命运共同体,东莞在很早的时候做了一级公路系统,使得东莞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内部的小通道,这样一个小通道就把它所有的行政区域连接起来。在巨大对的外向加工型企业的动力下像一把筛子一样,形成区域化的滤网城市,广深新的要素转移和自身空间组织的优化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东莞应巧借力发展。


东莞经历了创业和创牌阶段,要素整合,东莞经历了一网两区三张牌的过程。最早增长最快的是十个镇,松山湖和中心城区发展带动性很强。临港和大物流业的带动性明显。


90年代后,香港的前店作用慢慢降低,而深圳的取代作用越来越强,所以东莞和深圳的关系密切。


现在进入了创新阶段,粤港澳区域的纵横轴中,虎门是两个十字轴的交叉,所以东莞的区位优势依然存在。信息时代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创新实力,如旧金山湾区的强势崛起,粤港澳会是第四大湾区。


代表国家,整合港澳,成为全球最强的湾区,是大湾区的使命。对东莞最重要的制造业,硬件对软件的带动性很强,现在软件找硬件的创新驱动很强。


未来深圳和东莞的分工更明显。还要考虑移民的包容性和创新能力。深圳许多灰色空间给野草创新带来了巨大条件,如果所有都在政府主导下创新成本将很高。


东莞需要巧借力,借区域创新之力。创新需要园区之外的创新组合,尽量借助区域。第二要围绕制造和人抓紧发力,顺应趋势,建立自信,领先布局。发展工匠城市,并升级产业、人口、服务、文化、数据、城市、政府等等优势要素。


在人才要素中,要考虑东莞是通道城市,不同人不同阶段区域流动很强,提高城际共享。


空间策略要考虑新时代要求,从产业到城市,最终是人的发展,需要解决人的幸福问题。


空间策略还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如远程办公让企业选址实效,居住地选择变化带来步行尺度社区,又带来了公交慢行+扁平化社区单元等,中心区的功能可能会弱化。


空间策略还要考虑上下结合发展模式,注意统筹与分工推进重点,形成市域空间的大格局,东莞西南组团成为区域科创的水岸,西北组团成为水乡生态资源最适宜人居的环境中心组团是区域副中心;东部板块成为特别发展区域。


提出在制度安排、产业互动上构建深莞惠特别合作区的构想。在行动上要将持续有效的双修作为空间策略的重点,坚持下来。注意独立产权才能保障这种持续改造才能实行。区块链格局能让东莞瑶瑶领先。


东莞:创新、开放、品质


张少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东莞的地位


东莞是一座位于广深之间的中间城市。

珠三角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前沿地带,东莞位于广州、深圳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名城。


东莞是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名城。

2016年东莞GDP总量达6827.67亿元,首次进入全国20强,在全省排名第四,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2016年东莞高技术企业数有2028家(深圳8037家,广州4740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在广东省排第二(仅次于深圳);松山湖在全国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29名,在珠三角列第三位。


东莞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创新创业基地。

东莞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广-深-莞”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创新链条的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环节。


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位居“十核”之列,中子科学城、水乡新城等9个创新节点纳入37个节点之列。


东莞的特征是:自下而上发展模式下的特征


行政体制:市直管镇街的特殊行政体制。包括4各街道和28个镇。


人口结构:各街镇常住人口分布相对均衡,人口流动性大,外来务工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0%。


空间形态:城镇空间呈现均质化、分散式布局,土地开发利用以集体建设用地为主,集体建设用地占市域总建设用地的70%,东莞村集体收入总量位列全省第一。


优势与不足:在镇村主导开发建设为主的模式下,东莞走出了一条以镇村为主体的快速工业化道路,但是也导致了资源低效化、动力分散化、设施小型化、形态碎片化、环境低质化等制约东莞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优势是:基层经济活力组、产业动力强、发展速度快、对外开放度强、政府服务效率高,不足之处是:资源低效化、动力分散化、设施小型化、形态碎片化、环境低质化。


东莞转变:创新、开放与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担当与发展路径做出重要批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其中,强化管勾当“三个支撑”,增强全国发展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能;试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源泉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外生动能。


东莞拥有创新驱动示范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的双政策优势,东莞同时肩负着“全国穿心驱动示范市”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为东莞城市工作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东莞未来的城市工作展开了四个方面的思考:


以“三个支撑”为突破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东莞“四个转变”: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自下而上到上下联动,从关注内在到内外兼修,从关注建设到建管综合。



1.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

通过城市更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优化城市格局。

企业向智能化全面转型,推动东莞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


2.从自下而上到上下联动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越发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以更高的格局来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市场通盘规划和主导开发职能,构建全市组团联动和区域开放性协调发展格局。


3.从关注内在到内外兼修

于内,一供给侧结构改革思维创新要素配置,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东莞以更集约、更高级的产业结构形态承接新一轮全球价值链分工;于外,从招商引资向提质引智转变,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集聚优质要素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对标广深,开展高标准、高水平的城市建设。


4.从关注建设到建管结合

东莞以城市开发建设为主导的粗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缺陷正在严重束缚着自身的持续发展;优化城市重点领域的管理机制,坚持一手抓建设不动摇,一手抓管理不松劲,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全市“一盘棋”。



东莞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争当表率


1、以企业倍增为抓手,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争当表率。


“企业倍增计划”有助于推动产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持可续的发展;


选取200家试点企业,力争通过3-5年,提高东莞高技术企业及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试点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


2、以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为抓手,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争当表率。


着力推动园区与镇区开放协同发展,提升全区在全市发展中的支撑性、引领性、标杆性作用。


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空间结构,并通过六大片区形成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格局,推动全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3、以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行动为抓手,在推动共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争当表率。


城市品质是吸引高端企业和优秀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移速;


区域层面着力于建设对标广深标准的品质城市,促进广、深的创新医院外溢;


城市层面着力于梳理城市空间,塑造特色地区、完善服务设施供给。



持续关注  新土地规划人

最新年会讯息  即时送上



素材来源:信息中心整理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